90後護士反思:應提供有溫度照顧模式

一般人對安老院舍的印象,普遍是了無生氣,長者失去原有的生活質素。一名曾在傳統安老院工作的90後護士葉裕童(阿Bu)慨嘆,「唔應該係咁」,她入行的第一天,便被其刻板的工作環境及流程衝擊,令她反思為何現時的安老院舍一定要如此一式一樣,毫不人性化。現時在新型安老院舍工作的她,其照顧模式更貼近自身的理想,她希望日後能把有溫度的照顧模式,帶進更多安老院內,為院舍建立一個新的形象。

90後的葉裕童6年前成為一名註冊護士,投身安老行業。「我份人鍾意照顧人,唔怕麻煩,又多事,安老院舍工作充滿挑戰,覺得好適合我」。入行時,她發現有不少關於安老院的負面新聞,她暗自道,「如果係我,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」。

90後的葉裕童6年前成為一名註冊護士,投身安老行業。(曾鳳婷攝)

但當葉裕童到院舍上班首天,便察覺到當中的落差。她憶述,院舍環境陰沉,每日的工作內容幾是一模一樣,大部分是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相關的照顧工作

照顧模式一式一樣 引起反思

「啲嘢一式一樣,唔通全部長者都鍾意同一樣嘢?」葉裕童認為,長者不會因為他們的年齡或身體情況有所改變,而失去自身既有的需求,他們也有自己的喜好,但大多數院舍的管理模式,卻把照顧長者的本質本末倒置,安排的照顧行程較系統化,把長者的意願放到最後。

長者習慣被忽略 最終逆來順受

在任職傳統安老院舍期間,葉裕童發現,入住的長者自由度極低,他們鮮有選擇的權利,「我記得有個婆婆,只係想放一件私人物件出嚟,係一個好細嘅物品,但院舍唔畀,會用唔同原因,話會唔方便打掃之類,去拒絕婆婆嘅請求」。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深刻印象,她認為當長者習慣如此的生活模式後,慢慢變得不懂得表達意見,逆來順受成了他們的日常,也會避免因提出要求而麻煩照顧者。對於長者在院舍的生活如此委屈,她感到心痛卻又無能為力。

傳統院舍照顧模式較少關注長者心理健康

葉裕童認為,傳統安老院以「集中照顧」為主要的營運模式,院舍內的擺設亦較重醫療感,基本沒有家居感覺,「被子、枕頭都統一,因為唔使記住個別長者嘅喜好」。她又指出,大多數院舍主要照顧長者生理問題,心理方面卻鮮有被關注。

「其實大多姑娘都會察覺到長者唔開心,但普遍都只會帶佢哋去睇醫生,冇乜有了解佢哋因咩事而唔開心」。葉裕童解釋,護理員時常忙於追趕指定工作,自然無暇照顧長者其他方面的需要。

在社交網絡上關注我們!

最新消息直接發送到您的收件箱!

Thank you! Your submission has been received!
Oops!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.
沒有垃圾郵件。 隨時退訂。